当前用户:游客  
登录   注册

档案局

...
首页 > 宣传展览 > 信息动态
“守护黄河记忆・赓续文明根脉”——黄河珍档电子图录(2)
来源:   发布人:信息发布员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浏览次数:

日前,“守护黄河记忆・赓续文明根脉”——九省区黄河珍档云端对话直播活动成功举办,全国超8万名观众在线观看直播。直播中展示的珍贵档案,凸显了各省区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中的独特价值。

青海省档案馆

探秘黄河源头·守护生态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对黄河的勘测治理和水利开发利用。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黄河,并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同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对黄河源头地区的地形、地貌、山水、草原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测绘,此次考察将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确定为黄河正源。而这份经过考察、测绘形成的《黄河河源勘察记事报告》成为我国系统研究黄河源头的重要里程碑。

 

四川省档案馆

九曲湾畔的红色记忆

生态蝶变与文明交响

 

这是四川省档案馆馆藏红军长征纪念碑的照片档案。纪念碑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松潘是红军长征途中(雪山草地)的核心区域,红一、二、四方面军均曾经过此地。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总纪念碑,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碑体高41.3米,顶端矗立着一位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着胜利,碑基座浮雕展现红军长征艰苦历程。碑园内还有大型群雕、纪念馆等,全面展示红军长征历史。四川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和遗址是弘扬长征精神、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实物见证。

 

甘肃省档案馆

兰州铁桥百年变迁与生态守护之路

 

作为甘肃省档案馆的重要馆藏,黄河铁桥图纸是研究清代末年大型工程建设、中西科技文化交流、西北地区交通史等方面的珍贵原始资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档案文献价值。

 

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馆

探寻宁夏引黄古灌与“六特产业”发展脉络

 

 

“宁夏引黄灌渠示意图”展现了灌渠依托宁夏平原“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征,通过黄河天然水位差实现自流灌溉的情形。图中由主干渠从黄河上游取水,通过支渠、斗渠向平原腹地辐射,形成“高水高用、低水低灌”的精密网络,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以水治水”的工程智慧。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

黄河滋养下的内蒙古·河套灌区的

生态文明华章

 

这份档案是清朝时期黄河与乌拉河之间杭锦旗与达拉特旗的渠地分布图。分界线(图中黑色实线)以北为达拉特旗,以南为杭锦旗。该档案生动展现了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至乌拉特前旗的渠地分布历史,是研究河套水利史及内蒙古农业发展史的重要档案佐证。

 

山西省档案馆

档案见证下的世界级工程

万家寒引黄入晋的半个世纪跨越

 

山西省档案馆《黄河万家寨工程局因工程暂停止筹备工作的结束报告移交清册总册》档案,作为万家寨水利枢纽(2023年入选“国家工业遗产”)的早期筹备档案资料,与工程竣工后运行的相关档案形成时空呼应,为水利工程遗产的活态保护提供档案支撑。

 

陕西省档案馆

全国治沙从这里开始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陕北防护林带造林计划(草案)》和“长城姑娘治沙连”照片档案分别收藏于陕西省档案馆和榆林市档案馆,是陕西省治沙、治黄之路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佐证。过去,陕北地区因长期战乱与过度垦殖,生态环境陷入“水土流失——农业减产——民生贫困”的恶性循环,《草案》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将生态修复纳入经济恢复的整体框架,计划通过“造林保土”稳定农业生产基础。“长城姑娘治沙连”的相关档案则直观展示了治沙事业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过程。

 

河南省档案馆

档案里的黄泛区变迁

从水患灾区到生态新颜的兰考实践

 

这份档案是1938年河南郑州花园口黄泛区图片。那时,黄河水沿贾鲁河、颍河泛滥,形成南北宽100——200公里的黄泛区,直至1947年堵口复堤,泛区积水才逐渐消退,期间泥沙淤积使豫东平原地形平均抬高2米。从1938年花园口决堤到2021年郑州洪水,黄泛区的演变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应对环境风险的技术进步史、制度完善史与社会成长史。黄泛区治理过程中构建的“工程+生态+管理”协同治理体系,促使黄河流域实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档案馆

档案见证下的山东黄河滩区变迁

从水患频发到安居富民的生态跨越

 

《对改良盐碱地的几点体会与今后意见》的发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农业恢复、工业化推进、土地资源治理等多重目标下的必然产物,反映了盐碱地改良对农业发展的现实紧迫性,体现了政策引导、科研实践与地方需求的结合,为后续大规模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早期的经验基础和制度参考。

上一篇:

下一篇: